語言訓練
自閉癥兒童的語言康復訓練
- 2022-02-22 11:09
- 點擊: 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群孩子,這些孩子看上去很聰明,有的孩子兩歲就能認一些漢字,背幾十首古詩詞,常被譽為神童。但漸漸地就不與同齡孩子一起玩。目光回避,對親人不親,對周圍漠不關心,對人不理不睬,原有的語言逐漸消失。好動、喜歡爬高,行為怪異、重復、刻板,有的有自傷和攻擊行為。一位家長說,這些孩子不盲,卻視而不見,連父母也從不正眼看上一眼;不聾,卻聽而不聞,對父母的呼喚也毫無反應。走在馬路上,他們也許會一下子沖上馬路撲向汽車;在超市選購商品時,他們也許會一把奪過你手中的商品將它放回到貨架上......現實世界絲毫進入不了孩子的眼睛和內心,他們好像生活在另一個世界,這就是醫學上稱之為“星星的孩子”---孤獨癥兒童。 孤獨癥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發育障礙性疾病,臨床表現為社會交流障礙、語言交流障礙、行為刻板以及智力異常等癥狀。孤獨癥的發病率近年來有急劇上升的趨勢。在今年,省人大代表遞交的議案指出,"我國有孤獨癥孩子達百萬之眾",其中"我省大約有典型孤獨癥4000---5000人",孤獨癥又稱自閉癥,1943年,美國醫生、心理學家利奧·凱納(Leo.Kanncr)首先提出"嬰幼兒孤獨癥"的概念 :它是一種腦功能障礙引起的嚴重的長期發展障礙的綜合征。孤獨癥通常發病于三歲前,表現特征為:不能與人建立關系,難與別人交往,和人不親近,缺乏目光接觸;掌握語言能力遲緩,不愿與人對話,缺少主動語言,對語言理解困難,常常代詞錯用,鸚鵡學舌地重復簡單句子。語言能力是人們交往的重要決定因素。孤獨癥兒童也是人類中的一部分,對其存在的語言交往障礙訓練是勢在必行的。這就要求訓練者對孤獨癥兒童語言特征、性格心理有充分的了解,針對他們自身特點,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和體會,愿提出得到同行們指導。
一、孤獨癥兒童的語言特征
孤獨癥兒童對于含義較深的詞組、雙關語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有的完全不能理解,有的則可以理解字面上的意義,此外大多數的孤獨癥兒童還有不懂溝通情境的問題。他們在使用口語和非口語表達方式時和正常兒童有較大的區別,老師家長們也可以在了解這些特質后,對孤獨癥兒童的教導更為得心應手: 具體表現是:(一)使用口語方式異常,有如下特點:1.無語言:通常會被認為聽力有問題或是失語癥。2.立即仿說:有變化的仿說被視為孤獨癥兒童表達溝通的意圖,而沒有彈性的仿說多半不具有溝通意圖。3.延宕仿說:在一段時間之后喋喋不休的重復某些字、成語、句子、整首詩或是歌曲,同樣也會有溝通性或是非溝通性之分,而這種行為通常和情境、壓力有所關聯。4.說話不帶感情:只是在告訴你,而非是和你談話,也沒有一般人說話時一問一答、一來一往的特性。5.無法掌握音調、音量:說話時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機械化,無法經由語音的音調、節奏、抑揚頓挫來表現情緒或是感受。亦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6.字義無法變化:如學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讀音。7.代名詞反轉:“你”、“我”、“他”等代名詞有混淆的現象8.不清楚肯定與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較少使用甚或不會使用“是”或“好”。9.文法結構不成熟:會使用自己的語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觸的人才了解其語言所隱藏的涵義。10.固著性:不會因應情境的變化,而重復的念著某句話。11.不會使用因果性的語言:如因為、所以、因此、如果等詞匯。
(二)使用非口語的特征;1. 不容易理解手勢、表情、姿勢等所傳達的訊息。2.會使用非語文的溝通方式,如攻擊、傷害自己、拉別人的手等,有些行為是不合社會規范的。3.部分的學生認字能力極佳,且擅長記憶,對于敘述性的文章也能夠一字不漏的將它背下來。
二、對孤獨兒童語言訓練的目標
過去我們對語言發展遲緩的兒童所實施的語言訓練目標大多是要求他們能夠說話,但是現在已經偏重能夠使兒童理解語言中的意義以及能夠表達,因此對于自閉癥兒童的語言訓練首重在加強其語言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礎上,幫助其糾正使用口語上的一些不良習慣與語法錯誤,讓他們能準確的使用詞匯,能主動的與身邊的人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逐漸融入主流社會。
三、加強語言訓練的幾種基本方法
孤獨癥兒童的生活范圍狹窄,思維局限,怎開怎樣闊孤獨癥兒童的生活范圍,調動他們的思維想象力?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對其進行語言訓練呢?下面,我就此問題談自己的幾點做法:(1)親情接納法要想從切入口著手進行訓練,雙方的互相接納是前提。要讓孤獨癥兒童在內心里接納老師、信任老師,只有這樣才會在以后的訓練中順利聽從指令,接受訓練。當然,在這里,也包括老師對被試的了解與真心接納,只有這樣,才會在訓練中做到用心觀察,用心體會,用心溝通,用心訓練。(2)游戲法設計輕松的游戲,讓孤獨癥兒童在愉悅的、輕松的心態下接受老師有目的性的語言交往訓練。訓練中去除死板的教學方式,而是訓練者把握時機地進行引導,完成順理成章式的訓練,這種方法既利于孩子對這句話所對應的情境理解,避免以后的生活中使用不當,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輕松地接受訓練,游戲法除了給語言交往創造寬松環境和有利時機,同時,對孤獨癥兒童健康心態的培養也有促進作用。 (3)同伴帶動法老師在平時的生活中刻意為孤獨癥兒童選擇善良、活潑有帶動性的伙伴,讓伙伴去帶動他走出自我封閉式的天地,逐步走出去,融入集體之中。正常人擇友多以同齡人為主,孤獨癥兒童也不例外,而且是非常需要,因為他們自身的病癥決定著還不能主動與正常小朋友交往,他們的生活只局限于家長和老師之間,這就更需要在學校的時間里讓他們也有自己的同伴,當然,如果家長在生活中也注重幫他們找同伴就更好了。 (4)情境法 創造所需情境進行訓練,這就需要老師刻意安排了。如在排座位時,讓他坐在里側,出來時就勢必需要對外側的同學說:“請讓我出去”。這里,我舉個非常深刻的例子,學生姚堯的情感性語言表達沒有,為了激發他這方面的能力,我把姚堯帶回自己家,告知其家長堅持每晚打電話。第一天接電話時沒什么,第二天也沒什么特別,到第三天晚上接電話時,他突然主動發出一串情感表達語:“爸爸、媽媽,我想你們了,還想奶奶,你們來接我回家吧!”聽到這串話,訓練者哭了,電話另一頭的爸爸、媽媽也哭了。訓練中很多事實證明,給孤獨癥兒童創造情境,對激發他們的表達有非常有效的促進作用。(5)音樂陶冶法 音樂對淘治孤獨癥兒童的性情有良好的作用。伴隨著輕柔的音樂,他們會拍手說兒歌、會對著鏡子跳舞、張開笑臉欣賞自己。在音樂陶冶下,他們的情緒也會穩定下來,性情慢慢開朗起來,從而間接地為進行語言交往奠定基礎。(6)運動訓練法 一個正常人如果身體柔弱,渾身無力,會表現出無力講話,即使講了也是聲音低小。孤獨癥兒童要想進行語言交往訓練,一個健康強壯的身體是不可少的。特別是那些安靜型的,懶惰型的孤獨癥就更是需要了。運動中增加肺活量,促進發育器官的成長,這是語言交往所需要的身體物質基礎。 (7)環境陶冶法 要有一個愉快而且安定的環境,這個環境應該是接納的、尊重的、關系良好的,并且應該減少限制與體罰,避免緊張與焦慮的產生。不隨意做未預告的改變,包括每日的流程、教師、教室的布置等。
四、在語言訓練中應注意的的問題:
孤獨癥兒童在心理、性格、語言上存在特殊性,這就要求老師在平常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給孤獨癥兒童一個好的效仿及學習的對象。在對其進行語言訓練時,也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不要對他們的失言或失行,存有私人的成見。孤獨癥兒童的行為差失,常常因于他們在困惑、迷失或震驚的感受中尋求表達情感的結果,他們大多不會解讀別人的反應,因而行為也顯得怪異。
2.當與孤獨癥兒童交流時,請盡量避免以下的語言: 雙關語、反諷語( 如他把臟物弄到桌上時,你說:“好極了!”)、綽號、時下流行語。
3.言詞的表達要清楚但避免過量,發現孩子聽不懂時,改用簡短的句子表達。
4.對于不同或隨時改變的環境,如代課老師、調課等。并以工作表方式告訴他改變的情形。
5.一般程度的視聽覺刺激,對自閉兒而言,往往可能太過或不足,例如日光燈的嗡嗡叫聲,常使一些自閉兒分心。請仔細觀查并去除“騷擾物,有時孩子在換位子以后,顯得較容易分心或情緒不穩,也可能是由于附近的環境因素。
6.當感覺壓力或對某人或事有不確定感時,有的孩子會不斷重覆某個話題或問題,通常話題內容與他承受的壓力并無直接的關系。此時你須要打斷它,并合理的回答他或將話題延伸,也可以請他將問題寫下來,如此可以協助他冷靜下來,否則先幫他寫下問題,再請他寫下合理的答覆,也可以達到抽離焦慮的效果。另外一種方法是采取角色對換,由老師扮演不斷爭辯、不斷提問題的角色,讓他來回答。
7.老師與父母間正確且頻繁的溝通,對于建立孩子正常的學習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8.要有耐心的聽他說話。
在教育教學中,老師應根據每一位孤獨癥兒童的身心特點,采取相應的訓練方法,努力提高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幫助他們消除退縮行為,幫助他們走出封閉的空間,邁入新的環境中,接納新的生活。